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其中第六条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并明确了四项具体任务。“纲要”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哪些新思路?职教院校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本期教育周刊邀请两位职业教育专家分享观点。
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
关于职业教育,“纲要”第六条中提到要“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何谓关键办学能力?如何提升职业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办学能力?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在实现其功能使命、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教育革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关键要素及其核心能力,如办学核心理念、资源投入、学校治理水平、运行机制等。
从本质上来说,如果普通教育的根本使命是知识的传承创新,那么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技术技能的传承创新。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以技术技能传承创新为使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载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促进就业创业为表征的一种教育类型。以此为基准,职业教育的关键办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国际化水平等要素及其核心能力上。
当前,全国已有约150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办出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竞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其一,要大力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相当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起步较晚,从治理能力、治理模式、治理体系上看,距离现代大学还比较远。笔者认为,未来高职院校的竞争很大一部分将体现在学校治理能力方面,谁能率先实现治理能力、治理模式、治理体系现代化,谁就能赢得先机和持续发展动力。
其二,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是提高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核心。一所职业院校,如果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是无法支撑起“高水平”三个字的。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深度、资源投入力度等方面下大功夫。
其三,要大力提升科技服务实力。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对科技服务工作不太重视,再加上外部环境对职业院校科技服务工作不够友好,导致科技服务成为不少高职院校的短板,科研“散、弱、虚”问题突出。必须重视科技服务工作,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产出,才能更好地服务院校发展,使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更加突出。
其四,要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鲁班工坊”等国际性活动、品牌日益增多,预示着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正成为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东方大国,我国职业教育从“跟跑”到“并跑”,未来将“领跑”。这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为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彭振宇/文(作者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完善职教体系 服务强国建设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核心是职业,实质是就业教育,应当把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方案。
在专业设置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并且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推动产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需要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向,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衔接。应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产教协同,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打造一批核心课程,缩短劳动力市场向教育系统的反馈链条。
职业教育发展应立足产教联合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聚力区域内重点、优势领域的产业集群。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推进产业链、教育链、知识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部署、同升级、同发展、同创新,促进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环节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让人才更贴合区域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职业教育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拓展产业工人成长空间的基础力量,更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应深刻把握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加快建设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产教融合为重点、职普融通为关键、科教融汇为方向,构建“一体两翼”新格局,紧扣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应为不同禀赋学生提供差异化成长成才通道,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持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