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科资讯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24-04-09 15:49

 

加快建立和完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式和路径,这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在探索“三教”衔接、贯通、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但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还存在统筹管理“三教”力度不够、制度建设滞后、畅通人才培养通道乏力、与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尚未形成规模、优势资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建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科教融汇路径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以下简称“三教”)。实践层面,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协同发展和探索创新,但这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建设,越来越重视人才成长通道的畅通,越来越重视产学研教的融汇。加快建立和完善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式和路径,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从制度设计层面,国家和地方重点突出了“三教”协同发展的政策指引;从实践探索层面,一些地方和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三教”协同创新实践;从理论研究层面,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颇有建树的“三教”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一)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顶层设计与试点推进结合,创新“三教”协同发展制度体系

与国家政策相伴随,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较大突破。我国一批学者在借鉴国(境)外做法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了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结构、制度模型、行业能力标准开发原则等,研制了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的终身学习制度框架,提出了启动国家资历框架制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等工作建议。在理论指导下,国家开放大学、广东、上海、重庆等区域进行了试点性实践,探索通过资历框架搭建起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学习成果互认的“立交桥”。值得一提的是,借鉴香港资历架构,2017年广东省颁布《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以质量保障为核心,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构建了大湾区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基础和实践模式,为加快推动广东与香港资历对接、互认,更好地服务湾区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

(二)探索多种考试和评价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发展

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探索从未停止。自2010年始,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高—本衔接实践,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包括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培养试点;高职院校(专科)面向中职学校对口单独招生的“3+2”“3+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技能大赛获奖的中职学生,免试进入高职大专院校的衔接学习;高职专科与普通本科层次通过“3+2”“4+0”“2+2”衔接培养;中高本科“3+3+2”长学制培养等。

(三)稳步探索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进程越来越快,职业教育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和比例越来越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成为关注重点。从时间脉络来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相伴相随。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经过五年积蓄,2019年6月,教育部批准首批15所“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2020年6月,教育部批准了第二批6所本科职业大学。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标准等做了具体要求与规定,这意味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进入“有法可依”阶段。同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明确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的学士学位证书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效力。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地位,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本科专业,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职业本科专业预留了空间,为我国完善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补上了关键一环,标志着覆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和高等教育本科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初步形成。

从横向上看,职业教育增加了本科层次学校和专业数量,丰富并优化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同时也实现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本科层次上的有效融通;从纵向来看,则进一步畅通了中高职学生的上升通道,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天花板”限制,使职业教育体系更为完整。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职业本科招生7.63万人,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4%。

(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

从外延来看,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从职业学校功能来看,应发挥其资源优势,探索多样化职业培训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甚至明确了具体指标,要求“优质职业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在政策引领下,职业学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育训并重并举模式。如江苏建立职业院校推荐制度,选拔产业一线具有较高成就的优秀高技术技能人才到具有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专业学位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和产业研究院所学习深造;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回炉培训计划,定期到高校、产业研究院所、产业链主企业接受培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驱双轨”办学,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2022年服务培训量68.8万人日。

(五)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办学模式,推动“三教”统筹发展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面临“多部门管、多部门办”的问题。从教育内部来看,需要优化调整相关部门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国家层面,将原属于高等教育司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继续教育管理职能统一划归至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与此相适应,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参照国家机构建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工作统筹力度。

实践中,与“三教”相关的学校也并非都承担单一类型教育,有的出现了相互融合态势。部分学校实施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和开放大学 “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办学模式,集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项或两项功能于一体。其中,以普通高校下设的继续教育学院最为常见,它们一方面实施高(高中) 起本、高(高中)起专、专升本等高等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实施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此外,还有部分开放大学办有高职学院或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大学+职业学校”融合办学模式,统筹实施“三教”。

三、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进策略与建议

(一)建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

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创新终身学习制度体系,构建以资历框架为标准、以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为核心、以学分银行制度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终身学习制度体系。

(二)加强统筹“三教”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创新统筹“三教”协同机制,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教育部门、人社部门以及行业相关部门职责,强化国务院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对涉及职业教育的重大发展、重要政策、重点项目等,加强部门统筹与协同。二是鼓励地方行政部门积极探索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模式。积极开展地方性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职教高考制度、衔接培养制度等试点工作,鼓励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双城圈等开展区域性协同创新。三是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实验,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四是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改革创新。以大职教新思路明确继续教育学院功能定位,全方位服务本校全日制学生及继续教育学员就业准备、职业发展需求。

(三)畅通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人才成长通道

一是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推广山东等地职教高考经验,扩大职业本科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二是进一步扩大长学制衔接培养规模。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三是扩大普通本科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四是建立有工作经历人员的升学通道。职业院校、高等学校采取学徒制等模式,招收有工作经历的社会成员到大专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学校就读,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学历及能力水平。五是打通继续教育学生的提升通道。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等方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招收继续教育学生提升学历和能力。

(四)构建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一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紧密依托区域内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统筹优化区域职业学校、普通高等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培训资源,打造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为院校师生、企业职工、社区等社会各类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和专项职业能力培训与评价等公共服务。二是推进产教资源互通共享。加强省级统筹,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建设,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大力支持“校企园”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鼓励现有职业教育集团广泛吸纳行业龙头企业、职业本科院校、高水平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打造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开展中高本人才衔接培养、职前职后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三是推进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专业教学资源互通共享。发挥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优势,丰富普通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与形式;发挥普通高校科研与基础理论教学资源优势,推进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联合培养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五)优化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三教”协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三教”协同的教师队伍制度设计,推进高素质创新型队伍建设。二是优化“三教”协同的教师能力提升实践路径。加快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师范院校接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培养、企业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等多种培养形式。三是探索“三教”协同的教师能力实践创新模式。鼓励支持“三教”教师组团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整合“三教”优质资源,加快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鼓励高水平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融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盈科资讯

版权所有©中國盈科教育科技集團

辽ICP备2022004545号-1

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地址 地址
QQ
0123456789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电话 电话